在職場,甚至家庭裡,很多人會錯把「強勢」當成「有力量」,以為嗓門大、氣場強,就能讓別人點頭答應。但戴爾.卡內基卻提醒我們:真正的說服,不靠拳頭,而靠同理。

以友善態度開場,你才有機會進入對話核心

當人們面對指責與威脅時,第一時間的反應永遠是自我保衛。卡內基以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名言開場:「你握拳來找我,我的拳頭也會握得更緊。」這句話點破了一個基本人性:防禦性,是溝通的最大阻礙。

一場1915年席捲美國的罷工浪潮,讓年輕的企業家小洛克斐勒身陷風暴。面對工人怒火,他選擇的不是派兵、不是律師,而是親自走入礦區,與工人代表們對話。

他不談政策、不秀權威,而是以一段開場白建立連結:

「這兩週以來,我拜訪了你們的家庭,也與許多代表深談,我已不再是陌生人,而是朋友。」

語氣溫和、話語誠懇,他用「朋友」的立場取代「老闆」的強勢。最後,這場原可能引發更大衝突的危機,反而被化解。

這正如伊索寓言裡的太陽與風──強吹會讓人把外套裹得更緊,唯有陽光,才能讓人願意卸下心防。

讓對方先說「是」,勝過說服對方

人一旦說出「不」,後續的溝通就像拉鋸戰,話語會變成鬥爭工具。但如果一開始就讓對方說「是」,心理上就會進入一種「合作」狀態。

卡內基用一則銀行經理的故事詮釋了這一點。當時,一名客戶拒絕填寫完整資料。經理沒有硬碰硬,而是說:「如果我是您,也會覺得麻煩。不過,萬一發生意外,您應該會希望銀行能把資產交給您最親近的家人吧?」

一句話,讓對方點頭說「是」。接下來的所有流程就水到渠成,客戶不但完成表格,還主動開設了信託帳戶。

與其辯論,不如引導對方認同。這也是為什麼頂尖的銷售人員,懂得把「成交」的過程,拆解成一連串的「是」。

讓對方多說話,你才能真正掌握關鍵

溝通不是辯論比賽,說服也不是話多者贏。卡內基提出了一個被現代心理學多次驗證的觀點:人會信任那些願意傾聽他們的人。

一名喉嚨沙啞的布料業務,因為無法開口推銷,只能聽採購方介紹他的產品,結果意外拿下百萬美金的大單。他自己後來說:「如果我能講話,一定會講到大家厭煩,反而丟掉訂單。」

有個家庭故事是,威爾遜太太一直無法和女兒蘿莉溝通,直到有天她問女兒:「妳願意告訴我為什麼嗎?」女兒說出:「因為妳從來沒認真聽我說。」這才揭開了長期衝突的根源。

傾聽不是示弱,而是最優雅的溝通方式。

結語

這三個看似簡單的原則:「用友善開場」、「讓對方說是」、「讓對方多說話」,其實串起來就是一條溝通黃金鏈。無論你是主管、業務、家長或是創業者,這些原則都提醒我們:真正有效的溝通,是以理解為目的,而非爭輸贏為出發點。

下次當你想要說服對方時,不妨少一點「我要讓他聽我說」,多一點「我要讓他說給我聽」。想辦法讓對方多說,才能贏得好感。

推薦觀看:《L.E.A.D.溝通系統》說書影片,我們都會說,為何還要學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