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路上,有些家戶會貼著靜思語,最有感觸的是這句「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。」

十幾年前剛從事講師工作,因為沒沒無聞,沒有邀約,總是想著如何曝光自己。

當時的自媒體還未盛行,就像有些歌手出道時,會跑夜市或是校園演唱。我那時也會毛遂自薦,到企業演講。

大家可能會想,我又沒有知名度,企業為何要給我機會?所以我只能用最古老的方法,免費演講。

我的打算是,多講可以鍛鍊我的演講技巧,厚實我的底蘊。多去企業曝光,也能累積我的知名度。

我拼命打電話推銷自己,期盼天道酬勤。

好在當時有許多保險、傳銷公司的營業據點,需要有外部講師的多元內容,讓銷售人員充電。很幸運,許多單位都給了我機會。

就這樣,我開始每月至少十場的磨練。

還記得第一百多場次時,是在一家保險公司。演講完畢後,單位經理跟我說,下個月他們有個業務大會,參加者是業績差強的百位業務人員。他想請我去給他們激勵,同時會付我講師費。

我聽到他這樣說,眼淚差點掉下來,皇天真的不負苦心人。我好奇的請教他,是不是我講的還不錯?

他搖搖頭跟我說:「沒有,你講的很爛。你雖然講的不好,可卻還有勇氣上台。我們業務員就需要你這種厚臉皮的精神,以你為砥礪,我相信會給他們一些刺激的。」

我哭笑不得,這是褒?是貶!

好在他們另外一位經理跟我說:「不要在意那位經理的語言,他說話就帶刺,我們早聽怪不怪。事實上,你的內容很觸動我們,也挑動大家停滯已久的業務魂,真的很感謝你。」

同一件事,不同說法,不同感受。

其實管好嘴巴,是最大的修行。大多數所謂的心直口快,都是不願意花心思考慮別人的感受,我爽就好,管你死活。

君不見人際關係好的人,都是把話說好的人。跟他們在一起,他們說的話,會給你希望,給你開心,給你鼓勵。

通常他們能把話說好,會有三不思維:

第一、毒藥的話不能說

有些話,別人對你說,你會不開心,你也不要對別人說。

過年的時候,有人打麻將當消遣。你胡了對方牌後,對方付錢給你卻對你說:「拿去買藥吃。」你會開心嗎?拜託,大過年的,是在詛咒我嗎!下回不找你了。

但如果對方付你錢時,恭維你說:「哇!你手氣真好,今年會旺一整年喔!」你聽了是不是比較開心?你心裡想,真會說話,贏了錢買個東西送你。

所以話要出口時,先在腦子轉轉,這話別人對我說,我開心嗎?如果話會扎人,不說也罷。

第二、句點的話可不說

別人跟我們交談,有時會知無不言,此時我們可以保持好奇,除非必要,不要說出讓談話變成句點的話。

某次跟一位學者討論事情,他詢問我為何會用NLP設計溝通課程?我以為遇到知音,所以興高采烈地告知所想,期能在短時間分享完畢。

不到兩分鐘,對方打斷我,直白的跟我說:「老師,你不用講這麼多啦,這些我都知道。」他話像刀落,讓我語斃,我們草草結束這席話。

像這種「你講的我都知道」、「聽你講話很累耶」或是講到一半對方就說「你接下來是不是要說…」然後把你要說的都講完。這些話都會讓對方瞬間無言,使談話走到終點。

所以談話時,儘量讓對方覺得他鄉遇故知,而不是踏進了一片荒蕪。

第三、質詢的話要少說

你可能有遇過這種人,凡事都跟你唱反調,當你在說一件事情時,他會像審問犯人般拷問你,讓你不想理他。

有位朋友唸研究所時,他的指導教授告訴他,凡事要抱持存疑,直到找出合理解釋為止。

做研究時,這是很好的態度。但在人際關係常用,就會令人不舒服。

比如大家組讀書會,他就會對主持人所選的書提出質疑。「你為什麼要選這本書?」他詢問。「因為那樣…,所以這樣…」主持人回答他。

「但你看,這位作者在這邊提出的四個論點,有兩個是相似的。」「還有他書中所提的五大面向,標題文字和內文文字,用的不一樣,很容易讓讀者產生混淆。」「所以我問你,你覺得這本書值得讀嗎?」

主持人冒汗回答:「呃,其實每本書都有可取之處,我們可以說說學到了什麼?」「你還是沒有說服我,我們為何要讀這本書啊?」他強勢的聲音像雷雨,澆熄了讀書會現場的熱情。

對話不是法庭攻防,沒必要搞的劍拔駑張。而且過度的詢問彷彿如偵訊,會封閉對方心房,使用時要慎之。

不管世代,只要提到優雅,許多人腦海就會浮現演過《羅馬假期》的奧黛麗赫本。她曾經說過「For attractive lips, speak words of kindness.」要有吸引人的嘴唇,請說善良的話。

想和奧黛麗赫本一樣,讓別人覺得你吸引人嗎?就從把話說好開始吧!

推薦閱讀:NLP相信,語言有一種魔力,好的壞的都讓人深信不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