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金圈法則是由賽門‧西奈克(Simon Sinek)於TED演說《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》所提出的一種願景結構,可用於思考和表達。

他說這種結構是受蘋果電腦、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和萊特兄弟,啟發而來。

一般來說,許多人的思維是從「做什麼」開始,然後「怎麼做」,最後才闡述「為什麼」。

而黃金圈法則,剛好相反。

在思考或表達時,真正能打動人心的路徑是先說「為什麼」,然後「怎麼做」,最後才是「做什麼」。

為什麼?Why

為什麼你要做這個?跟我有什麼關係?人們不會買你做了什麼,人們要買你為什麼做它。

多數行銷的方式是,我們的電腦最棒、最快、最美,想要一台嗎?立刻下訂。呃,考慮看看。

看看蘋果電腦的溝通方式。

你的時間是有限的,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期待裡。不要讓別人的意見,淹沒你內心的聲音。要有勇氣跟隨你內心的直覺,用不同角度思考,挑戰現狀。

Think Different!買台蘋果電腦!

人們會買蘋果電腦是為了他們自己,因為想與眾不同。

2015年10月24日臉書創辦人馬克.佐克伯於北京清華大學演講,開場對學生說,許多人會告訴你怎麼創立企業,但今天我想談不一樣的事。不是怎麼去創立,而是為什麼創立。

馬克認為在2004年以前,互聯網上有很多網站,你幾乎可以找到任何東西。但卻沒有幫助我們找到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,人。

所以,他創立Facebook,不是只為了創立一個公司,而是想把人們聯繫在一起,馬克認真地說他的「為什麼」。

怎麼做?How

當你能夠說清楚「為什麼」,怎麼做就相對簡單。只要闡述你打算怎麼做這件事?客戶要如何使用你的服務即可。

馬克說他常常思想一個問題,那就是像微軟或谷歌這樣的大公司,為何沒有開發出類似臉書這樣的產品?可能是社交媒體不會賺錢吧!

他想既然不會賺錢,他也沒有太多資源,因為他只是一個大學生。他想,就從學生的連結開始好了。所以他開始找室友寫程式,最終發展出可以讓人們在網路上互動的社交軟體。

做什麼?What

Facebook剛推出時,只是一個服務哈佛學生的產品。但馬克說,他每天都在想,還可以做什麼?

於是開始開放給其它學校,之後向下延伸至高中,慢慢再開放給企業,最終只要年滿13歲,並擁有一個有效電子郵件的人,都可以申請臉書帳號,最後創造出地表最大的互聯網社群。

馬克.佐克伯說,雖然運用社交媒體連結人們很重要,他們也達成了目標。但世界上還是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互聯網,所以他們必須去擴大互聯網。

讓沒有錢上互聯網的人,他們想辦法讓互聯網更便宜。讓沒有用過電腦的人,他們要開創機會,幫助這些人也能接觸電腦。

Facebook後來成立Facebook Connectivity專案,首頁寫著Connecting more people to the internet to br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. 將更多人連接到互聯網,讓世界更緊密地連在一起。

馬克跟董事會說:「這個專案要花十億美元。」他們問:「這個東西要怎麼賺錢?」馬克說:「我不知道。但我知道,連結人,是我們的使命。」

最後的「做什麼」連結開頭的「為什麼」,初心。

網上流傳一個極短篇。

老陳養了多年的鴿子死了,老陳傷心不已。他想給鴿子火葬,把牠的骨灰撒回大海,讓牠回到大自然的懷抱。

怎料哪玩意越烤越香,後來他就買了兩罐啤酒…

很多事,走著走著,就忘了初心。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黃金圈,讓你有始有終。

有個我很喜歡的溝通故事,是關於表達順序的。

傳說有兩個人拜一位高僧為師,兩個人都有菸癮,靜心修行時間一長,兩人癮犯,甚覺痛苦。

有一個人決定去跟高僧說:「請問靜心修行時,可以抽菸嗎?」高僧怒目曰:「孺子不可教。」痛罵他一頓。

第二個人說,換我去試試。不消半刻,笑咪咪地走出,邊靜心邊抽菸。

第一個人感到奇怪,為何高僧如此偏心?於是就問他是如何跟師父說的?

第二個人說:「我只是問師父,當我抽菸時,也可以靜心修行嗎?」師父回說:「當然可以,只要有心,隨時皆可。」

怎麼說,比說什麼來得重要。

黃金圈的為什麼?怎麼做?做什麼?順序很重要。

如果你也想跟蘋果電腦、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和萊特兄弟一樣,用語言感召大眾,可以試試黃金圈,它能讓你的表達成就偉大。

延伸閱讀:張忠謀、馬克祖克柏和郭台銘都在用的表達思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