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陳坐計程車上班,途經小巷子,前方來了台轎車。因為巷子窄,兩台車就卡在道路間,無法通行。

載小陳的計程車司機認為,是他們先進巷子的,所以不讓。對面的轎車也不退,所以僵持不下。

小陳眼看上班快遲到,於是跟計程車司機說:「司機大哥,這麼窄的一條路,對面那個轎車司機的開車技術一定沒有你好,可不可以麻煩你倒個車,讓他先過呢?」

計程車司機從後照鏡看了小陳一眼,說:「好吧,誰讓我技術好呢!」於是倒車讓對方先過,化解了僵局,小陳也準時到公司。

但如果小陳是這樣跟計程車司機說:「你是職業駕駛,開車這麼久,怎麼就不懂的禮讓呢?就是因為有你們這種人,台北市的交通才會這麼差。」你覺得事情會怎麼發展?搞不好計程車司機聽完小陳所說,會生氣地跟小陳對罵。

為什麼不同的說法,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?

第一種說法,小陳肯定了計程車司機,說他是開車技術水平高的人,計程車司機當然願意讓步。第二種說法,小陳說了計程車司機的不是,還用語言羞辱他,計程車司機當然不願接受。

在生活中,我們是否會聽到這樣的語言:「你怎麼這麼笨?」「跟你說了幾遍了,怎麼還不會?」「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,你還能做什麼呢?」這種說法對方不會接受,因為都否定了對方。

先肯定對方,再提供想法

給人忠告時,第一步可以先肯定對方,這樣才能有好的開始。因為溝通時,我們說的第一句話,會影響接下來的溝通品質。

第二步才是給予建議,告訴對方可以怎麼做會更好?或是怎麼做才會對雙方有利?

但有時我們會遇到一種情況,就是對方已經知道有錯,還是不願意改,可能是因為我們建議的語氣太過強烈,讓對方嚥不下去。

所以,建議的語氣最好是溫柔的提醒,譬如:「我覺得這樣做,或許會更好,你可以參考看看。」「我覺得這樣做,可能對事情比較好,你覺得呢?」這種說法,更能打動對方。

總之,給人建議時,先肯定對方,再溫柔地提出想法,對方會比較願意接受你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