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時期,齊景公非常喜歡養鳥,於是叫燭鄒照顧他的鳥。有次齊景公外出打獵,得到一隻漂亮的鳥,於是叮囑燭鄒要好生照顧牠。
沒想到過了幾天,那隻鳥竟然飛走了。齊景公很生氣,想把燭鄒殺了。因為一隻鳥而要殺一個人,大臣們都看不下去,但大家都害怕被遷怒,所以沒人敢出來替他說項。
此時齊國的重臣,晏子出來說話了。他對齊景公說:「請陛下先讓我指出燭鄒的罪行,然後你再殺了他,讓他死的明白,您覺得這樣如何?」
晏子很生氣地對燭鄒說:「你犯了三條死罪,你知道嗎?第一、大王叫你養鳥,你竟然讓鳥飛了,你說該不該死?」
「第二、你讓咱們英明的君王,因為一隻小鳥而殺人,你說你該不該死?」
「第三、四方的諸侯都會知道,咱們的君王把鳥看做比人還重要,他們會怎麼議論我們的君王。他們一定會說,我們的君王竟然如此昏庸,你說你該不該死?」
晏子說完就跟齊景公說:「大王,你現在可以殺他了。」齊景公聽完晏子所說,明白了意思,於是道:「算了,把燭鄒放了。」並跟晏子說:「若不是先生的開導,寡人險些犯了大錯。」
由以上的故事得知,晏子勸齊景公改變主意的方式,是用不同的視角來引領思考。第一個視角是用燭鄒,第二個視角是齊景公本身,第三個視角是四方諸侯。
這種引導一個人從不同視角來看同一件事情,NLP神經語言學稱為視角思考法。
所以當朋友做生意失敗的時候,你跟他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之類的,不是不行,但效果或許不好。
你可以運用視角思考法跟他說:「如果未來的你碰到現在的你,他會給你什麼建議?」
「如果是張忠謀先生,碰到這樣的情況,他會怎麼想?」
「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遇到這樣的情況,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做?」透過不同的視角來引領,效果會更好。
其實看待事情的角度,是由我們自己定義的。如果我們的視角有盲點,可以抽離出來,換個位置看事情。視角改變了,觀點自然改變,就能帶來好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