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年到企業講授溝通課程,授課內容核心是以NLP神經語言學為理論基礎,所以會談到語言跟信念的關聯性。

尤其父母對我們說的話,更深深影響我們的信念。

有次課後,一位女學員跟我分享她的故事。

她說她曾經參加過一個自我探索工作坊,現場的引導師希望大家畫出生平最有成就的事,所以發給每個人一張圖畫紙,然後給大家三十分鐘的時間作畫。

她遲遲無法下筆,所以三十分鐘之後她繳了白卷。

引導師開始請大家分享自己畫的是什麼,輪到她時,在場的每個人都迷惘地看著她手上的空白圖畫紙,集體墜入五里霧中。

她說她想不起這一生有什麼成就的事,剛才的三十分鐘,她腦中只是不斷地響起,她媽媽小時候經常對她說的話:「你怎麼這麼沒有用,什麼都做不好。」她覺得她媽媽還真說對了,她什麼也做不好,難怪沒有成就可以畫。

後來引導師問她,妳媽媽是在什麼情況下跟妳說這樣的話?她說比如是不小心把盤子摔破了,或是買東西付錢付錯了,或是把衣服丟在洗衣機裡忘了按開關之類的。

「那妳希望那個時候,妳媽媽可以跟你說什麼?」引導師問。她說:「我希望我的媽媽可以跟我說,沒關係,下次注意一點就好,妳很聰明的。」

後來引導師問她,現場有沒有哪位同學長得像她媽媽?她指了其中一位女同學。

引導師問這位女同學,願不願意暫時當她的媽媽?這位女同學點點頭。

引導師請她們來到教室中間坐下來,然後用近乎催眠的語速,覆述她小時候發生的那些事情,最後請那位扮演媽媽的女同學跟她說:「沒關係,下次注意一點就好,妳很聰明的。」

扮演媽媽的那位女同學話剛說完,她就大哭了起來,久久不能自已。哭完後,她說她整個人輕鬆許多,對於媽媽說的那些話,也就不那麼在意了。

她跟我說完她的故事後,我想起小莉的故事。

小莉有次帶她的孩子出門,迎面來了同社區的阿伯,這位阿伯每次都會用話逗小孩,但這些話常常讓做媽的小莉聽得很不舒服,而且讓小朋友感到害怕。

「弟弟,你怎麼都沒有長高?唉喲,一定是你媽媽長的矮,所以你才長不高,對不對?」

「弟弟,你的餅乾給阿伯吃一口好不好?不要喔!你怎麼這麼小氣!」

「弟弟,給阿伯抱一下好不好?抱一下啦!阿伯要把你抱回家喔!」

這位阿伯可能不知道,時常用這種「嘲諷、不友善、反面的話」逗小孩,小朋友不但不覺得好玩,還會因為害怕,遠遠看到他就趕快躲起來。

語言真的有一種魔力,好的壞的都會影響人的心理。

美國知名細胞生物學家布魯斯‧立普頓教授,在他「信念的力量」這本書中,證明了一個事實:那就是決定生命品質的關鍵不是基因,而是我們對環境的感知,他稱這種感知叫信念。

信念的形成,主要有四種來源:

第一是親身經驗。比如說過去曾經溺水過,所以害怕水,或是會更小心。

第二是觀察他人。看到別人是這樣成功的,也可以如法炮製。

第三是被權威人物或長輩灌輸。小時候被父母告知晚上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,所以不敢指。

第四是自己深思後的結果。這就是博學慎思後,堅定篤行。

由於小朋友無法辨別大人是否是在開玩笑,所以對大人說的話會信以為真。因此跟小孩子講話,應該要灌輸正向美好的訊息,才不會誤導孩子。

見到小朋友,我們可以這樣說:

「哇!你長高了呢,一定有好好吃飯對不對!」

「哇!弟弟你好棒,這次自己走路都不用媽媽抱了呢!」

「哇!弟弟你長大了,會幫媽媽拿東西了耶!」

從孩子的行為去讚美與肯定,將讓孩子有健全的自尊,也會越來越有自信,產生正向循環。

最後我跟那位女學員說,雖然父母會以權威告知的方式,形塑我們的信念。但不要忘了,我們自己深思的結果,稱為內在語言,也會形成我們的信念。

延伸閱讀:用NLP神經語言學來思考,它能幫助你的人生更快樂

只要多獨立思考,NLP相信,人是可以透過解除學習再重新學習。只要多跟自己正向溝通,你將能隨心更新,塑造好信念。